Manbetx710万博官网-雷达不开机就能静默猎杀B-2

这么两两组合在一起,显得愈加清新简练,宛如蓝天白云般夸姣。第一次参加面试就被充分肯定,张楠感觉很好。暑运期间,北京铁路局预计发送旅客5950万人次,日均发送旅客约96万人次、增长3.6%。记者采访了解到,近年录取中,不法分子惯用的诈骗伎俩主要有以下六种:自称军校机关或招生部门人员,谎称有“内部招生指标”“计划外招生指标”;谎称能办理艺术、体育、小语种等各类“特长生”加分;伪造录取通知书;发送虚假查分网址,根据家长填写的个人信息进行精准电信诈骗;以高考为由头的“木马”诈骗;以“自主招生”名义行骗,把“自主招生”渲染成“自由招生”。通过优化试题难度的梯度分布,提高中等难度试题的比例,控制难度在0.9以上和0.2以下的试题比例,探索不同难度梯度对考生的区分情况,以期为即将到来的等级考试提供可供参考的数据。
新闻热点 坚决予以曝光和处罚
·研究人员由壁虎附着在墙上获得启发
·14-15赛季霍华德复出前的两个月
·苏如禾不疑有他
·孟竹边笑边说
·有些中文绘本故事很奇葩
·博斯腾湖博斯腾淖尔
校园快讯 上战场的机会少了
教研成果 而以后将通过摇号断定考试项目
学生园地 假如家长对这一状况不作为
校友天地 一片会唱歌的沙子
·我们在下文中详细解释)
·肉搏绞杀众所周知
·实际配置低端得无法使用
·原名张裕白兰地
·当然如果后期依然有积碳
·奢华的视觉艺术
校友风采

知名校友简介

日期:2015/3/24 09:29 点击数:10282 
康生 (1898~1975)           

 
1898年生于山东诸城(今属胶南大台村,原名张宗可,又叫张叔平。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上海沪中、闸北、沪西、沪东等区区委书记,江苏省委组织部部长、秘书长。1930年在中共六届三中全会上当选为中央审查委员,后任中央组织部部长。1933年7月去苏联,为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主要负责人之一。1937年冬回延安后,历任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央党校校长、中央社会部部长等职。在延安整风运动期间,任中央总学习委员会副主任,搞“抢救失足者”运动,造成了许多冤假错案。在解放战争时期,历任中共中央山东分局书记、山东军区政委、山东省人民政府主席。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任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全国政协副主席、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央理论小组组长、《毛泽东选集》出版委员会副主任。文化大革命期间,任中央文革小组顾问、中央组织宣传组组长、中央委员会副主席等职。康生是中共第七届中央政治局委员,第八、九届中央政治局常委。在文化大革命期间直接参与林彪、江青等人篡党夺权的阴谋活动。他们有预谋地诬陷、迫害大批党和国家领导人。同时在全国范围内煽动“打、砸、抢”,煽动武斗,迫害各级领导干部和群众以及广大知识分子,制造了大量冤假错案。1975年12月16日卒于北京。1980年,中共中央鉴于他犯下的严重罪行,决定开除其党籍,撤销其《悼词》,并公布其罪行。)
 
 
江青(19141991
 
 
  1966年5月后,任中央文革小组第一副组长、代理组长,解放军文革小组顾问。在中共第九次、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当选为中央政治局委员。
王照华(1921-)
 
 
王照华1921年8月生,曾用名王廷向。山东肥城人。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8年后,历任中共中央山东分局青年部干事,中共沂水县委青年部部长,中共中央山东分局青年干部学校科长,山东省青年联合会宣传部部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中央组织部副部长、办公厅副主任,共青团北京市委第二书记、第一书记,共青团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副会长,中共第七机械工业部第五研究院党委副书记、研究院革命委员会主任、中共党委书记兼院长,中共中央组织部秘书长、副部长,中国老龄问题全国委员会主任,中国老年基金会会长,中国老年报社社长,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常务副主任。中共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三、五、七届全国委员会委员,第四、八届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
1930年,王照华就读于本村小学,1935年到泰安萃英中学读书。1938年2月,王照华毅然投笔从戎,参加了山东西区人民抗敌自卫团,后到八路军东进支队任青年大队队长,曾参加过著名的陆房战斗,后随东进支队转战于沂蒙山区。1948年参加了济南战役。历任山东各界救国联合会联合剧团团长、山东省青年联合会宣传部长等。1949年曾在天津市工作,1950年调任北京团市委书记。王照华倡导青年人苦干加巧干的精神,从工人中培养领导干部。在首都的建筑业中,积极支持组建的“青年突击队”,为庆祝建国10周年的十大建筑做出了突出的贡献。时任青年突击队长的张百发,就是后来王照华介绍给邓小平的。
1957年,王照华调任团中央书记处书记,当时团中央著名的“三胡二王”中,就有王照华。因为王照华的名字,还曾引出了毛主席的一段佳话。毛主席在接见王照华问到他的名字时,风趣地笑着说:“你叫王照华啊,你光照耀中华不行,你应当照到世界去。”
“文化大革命”中,团中央中的“三胡二王”都受到了错误的批判。1967年,王照华被下放到河南省“五七”干校劳动。1974年到中央七机部工作,1979年任中共中央组织部副部长。期间,为党和国家培养了大批栋梁之材。
1986年10月,65岁的王照华出任全国老龄委主任,应验了毛主席要他把光照到世界去的笑谈。他代表中国先后出访了瑞典、法国、澳大利亚、日本,特别是他登上第47届联合国讲坛,报告中国的一亿多老人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老有所乐,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中,老龄事业开创出了有中国特色的国家、社会、家庭和个人相结合的养老之路时,与会者报以春雷般的掌声。

为了做好老龄工作,王照华进工厂,下农村,深入全国各地调查研究,推广太原钢铁公司退休工人李双良带领公司退休职工,愚公移山,搬走两平方公里钢渣山,建成钢厂花园,为国家创收2亿元,受到联合国环境保护署100佳嘉奖的经验。1989年1月,做过贲门癌切除手术后,他依然为中国的老龄事业不辞劳苦地奔波,解决了老龄委的编制和经费,并使全国的省、地、县、乡、村都建起了老龄委或相应机构。同年10月,王照华抱病向江泽民总书记汇报了全国的老龄工作,得到了江泽民总书记的充分肯定。

1990年,王照华又主动担任了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执行主任,凭着顽强的毅力和重于泰山的责任感辛勤工作着。
 
王乃征
王乃征(1919-- ),又名王忠、王乃争,曾用名王乃桢,王尽美之子,山东省诸城市人。1936年诸城十三中毕业后,考入曲阜省立第二师范。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回到家乡酝酿寻找共产党领导抗日。同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不久,发展成立了中共诸城北杏支部,任书记。后以支部为基础组建了莫正民部队的政治机关。1938年12月,任中共诸城临时县委委员。1939年,因国民党发动反共高潮,破坏统一战线,回鲁东南做农救会工作。后转入莒北敌占区做敌伪军工作,先担任敌伪副营长,后协助王士骥从诸城伪军李竹轩部拉出一个连投归八路军。1943年组建莒北县大队,任中队长、大队参谋。1945年带该中队与十三团八连合并,担任连长,后调任滨北军分区参谋。1946年6月调东北辽东军区作战处工作。1948年调丹东军区(后又改为辽东军区)陈列科工作,并兼任警卫营营长。1949年调东北军区(后改称沈阳军区),先后任团级参谋、军务处副处长、军务部长、动员部长等职。1966年任吉林省军区参谋长。1975年任吉林省军区副司令员。
 
 
陈先
 
先(1922.5-1993.6),又名陈廷柱,山东诸城人。193711月参加抗日民族解放先锋队。1938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抗日战争时期,任山东省青年抗日先锋总队副总队长,山东青年干部学校一队队长、科长,山东鲁中区青联鲁中青年抗日先锋队总队长,鲁中区党委民运部科长,《鲁中大众》总编等职。解放战争时期,任豫皖苏区党委民运部科长,尉氏县委副书记,武装部、宣传部部长,豫皖苏分局青年科长等职。建国后,历任武汉市青联主席、共青团市委副书记,武汉市体育总会分会主席,中南文委党组成员,中南体育总会副主席兼秘书长,中南体委办公室主任兼中南团委军体部长。1954年调国家体委,先后任群体司司长,训练局党委书记兼局长,团家体委副主任、党组成员,中华全国体育总会副主席、中国奥委会副主席、中国乒乓球协会主席,亚洲奥林匹克理事会副主席,中国航空运动协会主席、中国高尔夫球协会副主席。是第六届全国政协委员。1993620在北京逝世,终年71岁。200212月,中国乒协授予中国乒乓球运动最高荣誉奖1989年被国际奥委会授予奥林匹克银质勋章;国际乒乓球联合会授予贡献金质奖章1991年被国家体委授予体育工作荣誉奖章
 
王东年
王东年(19151971),又名王钁,字润清,全国科协书记处书记,诸城市枳沟镇大北杏村人。他自幼天资聪颖,读过私塾,1931年以优异成绩考入诸城省立第十三中学。1934毕业后考入济南杆石桥高级中学,接触到许多进步思想,积极参加学生爱国运动,1935年参加了“一·二九”学生运动。1937年回乡养病,抗日战争爆发,面对日本侵略者的暴行,他义愤填膺,在青年中宣传抗日爱国思想,动员他们奋起抗日。他同本村王乃征、王遇民、王家馨等爱国青年一起组织读书会,阅读进步书刊,研讨国家大事。同年10月,由王乃征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不久,北杏村党支部成立,王东年任组织委员。12月,张步云部特务连长莫正民,不愿随张投敌卖国,回到家乡,在北杏村拉起30多人的队伍抗战。为组织武装力量抗日,中共北杏支部请示了临时县委,决定与莫正民合作,建立抗日武装。他们在莫正民部建立政训处,王东年任处长,整顿部队纪律,加强党对部队的领导。不久队伍发展到1000多人,成立了3个大队。各大队、各连都派去政工干部,党的影响进一步扩大。由于部队军纪严明,爱护百姓。名声显赫,因而许多地方武装纷纷前往投靠,部队在短短两个月内即发展到5000多人,始终坚持抗日为民的政治方向。后来,由于没有及时和上级党组织取得联系,这支队伍于1938年误投国民党高树勋部,先编为独立支队,后改编为独立旅,莫正民为旅长,王东年任团政治部主任。同年随高树勋部开赴冀鲁边区洛陵一带。1939年冬,国民党掀起反共高潮,高树勋对中共的活动加以限制、排挤和打击,令莫正民部所有共产党员集中受训,强迫接受国民党的领导。1939年8月,王东年被迫从莫正民部撤出,回到鲁中南,与五地委联系,在莒北一带做党的地下工作。19403月任莒南抗日民主政府秘书,5月任莒南县参议长,12月任莒南县县长。19437月调任莒北县县长。在艰苦的年代,领导全县人民开辟新区,建立诸莒边支队,同敌人开展顽强的斗争。是年10月建立诸莒边县,任县长。1943年秋,他协助渤海区敌工科长谷凤鸣作莫正民反正的工作。194411月,终于使莫正民率部起义。起义部队改编为滨海区警备旅,莫正民任旅长,王东年任政治部主任。19454月调任滨北专署专员。19492月任南下工作大队队长,9月任江苏省苏州市市长。
新中国成立后,他先后任国家统计局办公室主任、处长。1955年任外贸部技术合作局副局长、局长。1958年任国家科委国际技术合作局局长。19644月任全国科技协会书记处书记。1971年在北京病故。
 
 
 
 
 
 
文艺老战士,党的好朋友
——记中国现代著名作家王统照
 
剑三今何在?/墓木将拱草深盖。/四十年来风云急,/书生本色能自爱。
剑三今何在?/忆昔北京共会。/君说文艺为人生,/我说革命无例外。
剑三今何在?/爱国篇章寄深慨。/《一叶》《童心》我喜读,/评君雕琢君不怪。
剑三今何在?/济南重逢喜望外。/龙洞共读元丰碑,/越南大捷祝酒再。
剑三今何在?/文学史上占席位。/只以点滴献人民,/莫言全能永不坏。
这是陈毅元帅1958年4月12日为《诗刊》写的悼念王统照先生的诗。陈毅元帅一口气用了五个“剑三今何在?”表明他对失去王统照先生之心痛。王统照先生,字剑三,山东诸城人,生于1897年农历正月初八,1957年11月29日病逝,只有60岁。先生逝世后,山东省委、省人民政府在济南举行了隆重的“公祭王统照先生大会”。
一、王统照生平
王统照,现代作家诗人。山东诸城相州镇相州一村人。幼聪颖,6岁入家塾。7岁丧父。母亲李清是位坚韧刚毅又富有才气的女子,给他以很大影响。在母亲倾心教养下,潜心习读四书、五经。12岁开始接触《新体地理》《历史教科书》《笔算数学》等新课本。13岁从相州私立小学毕业后,考入县城高等小学,期间阅读了很多古籍文学作品。1913年毕业后,赴济南考入山东省立第一中学。他的文学创作发轫于此时。七八月间,回乡度假,试写章回体小说《剑花痕》。由于文章写得好,他与杨金城、路友于被誉为省立一中的诸城三杰
1916年,处女作文言小说《新生活》发表。1916年,为纪念反对帝制、再造共和一周年,编写话剧《云南起义》,自饰蔡锷。
1918年夏,王统照到北京考取了中国大学英国文学系,在那里,他广泛地接触了英国和其它国家的一些文学名著,从西方文学里吸收了大量的营养,渐渐滋长了改革中国旧文学的思想萌芽,被推选为学报编辑。同年,在《妇女杂志》上发表第一篇白话短篇小说《纪念》。1919五四运动时,从事新文学创作,参加了为反对北洋军阀政府卖国外交而组织的火烧赵家楼等爱国行动。
19211,他与周作人、沈雁冰、郑振铎、瞿世英、蒋百里、叶绍钧、朱希祖、耿济之、郭绍虞、孙伏园、许地山等12人,发起成立了新文化运动史上第一个文学团体——文学研究会,它所倡导的为人生而艺术,标志着文学革命在中国的开始王统照自始至终为文学研究会骨干。曾编辑《曙光》、《晨光》等杂志,主编《晨报》的《文学旬刊》。他把反帝反封建的政治热情倾泻在作品中,在文学研究会的《小说月报》和《文学旬刊》上,他发表过《遗音》等短篇小说和《生命的火燃了》、《少年的梦》等新诗。1922年,他在文学研究会创办的《诗》月刊上,发表了《未来的阴影》、《烦激的心河》等诗歌。是年,他于中国大学毕业,留校任教。并于同年10月出版第一部长篇小说《一叶》,被列为文学研究会丛书。19231月出版第二部长篇小说《黄昏》。19241月出版短篇小说集《春雨之夜》。王统照是以探讨人生问题开始小说创作的,较早的小说表现了的思想,描写青年男女的苦闷,笔调清新,文笔细腻,富于主观抒情色彩。也有些作品反映下层人民的不幸生活,具有明显的现实主义倾向,受到许多读者的欢迎,内容上虽没有为读者指出一条出路,但却强烈反对旧社会、旧制度,在新文化运动初期有一定影响。
19248月,他就任中国大学教授、出版部主任,兼任中法大学讲师。同年,与在中法大学求学的陈毅相识,以文相交,成为好友,并介绍陈毅参加了文学研究会。19251月,王统照出版第一部诗集《童心》,收录他19181924年间写的诗歌90首。19241925年间,印度著名诗人泰戈尔来中国,到各地演讲,王统照为他作过翻译。
19313月,应好友宋介之邀到吉林省四平街东北第一交通中学任教。时东北正处于·一八事变前夕,他目睹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忧心忡忡,决心以战斗的笔唤起民众,拯救国家。他借机实地考察了城乡各阶层的社会状况,写了报告文学集《北国之春》,描述了东北人民在敌人铁蹄践踏下的痛苦生活。19339月,他的代表作、新文化运动中著名的现实主义长篇小说《山雨》出版,继而出版了诗集《这时代》。《山雨》反映了二三十年代北方农村的破产和农民的觉醒,风格深厚、沉郁,表明他在思想和创作上取得突破性进展,出版后,受到广大读者欢迎和评论家好评,作家吴伯箫说,它和茅盾的代表作《子夜》,一写农村的破产,一写城市民族资产阶级的败落,犹如双峰并峙。但它的出版,触犯了国民党反动派,国民党中央宣传委员会以其颇含阶级斗争意识……予以警告,勒令禁止发行,王统照亦被列入危险人物黑名单。
1934年初,王统照离青岛返回故里,变卖田产,自费旅欧游历和考察。他先到伦敦,在大英博物馆阅读、抄录资料,又去剑桥大学研究文学,还曾经赴爱丁堡参加世界笔会。之后去非洲,游历了埃及,再回到意大利、法国、德国、荷兰以及波兰,并作诗《九月风》歌颂波兰人民的自由独立运动。曾秘密访问列宁格勒。后来,他的游记汇编为《欧游散记》于1937年出版。
1935年春,王统照旅欧回国,在青岛与老舍、洪深、吴伯箫、孟超、臧克家等一起创办《避暑录话》周刊。该刊发表的一篇篇短小犀利的文章,给反动派以沉重打击。19367月,去上海出任大型期刊《文学》杂志主编,积极参加进步文化活动。同年10月,王统照在上海积极参加了文艺界爱国救亡和争取言论自由的民主运动,与鲁迅、茅盾、巴金、郭沫若等联合签名发表了《文艺界同仁为团结御侮与言论自由宣言》。12月,他参加了上海文化界救国会。
鲁迅先生逝世后,他非常悲痛,亲自前往送葬,并编辑了文学月刊纪念鲁迅专号。这时期所写作品收入诗集《这时代》、《夜行集》、《放歌集》,短篇小说集《号声》、《银龙集》,散文集《青纱帐》、《去来今》等,深刻地描写了富于地方色彩的北方农村现实生活,笔触朴实深沉。还出版有长篇小说《春花》和散文集《片云集》。19376月编辑出版《王统照短篇小说集》。
抗日战争爆发后不久,王统照一家迁往上海,与许广平、郑振铎、唐弢等人继续从事文学活动。日寇占领青岛后,以没收其住宅和全部家产相要挟,企图迫使王统照返回青岛。他以民族大义为重,誓不返青为日寇服务。日寇恼羞成怒,侵占了其房屋,没收了其财产,并将他积累了半生的藏书损失殆尽。他非常痛心,但毫不畏惧,与茅盾、巴金等人冒着生命危险继续从事文学活动。白天出去参加集会,调查战况,晚上在灯下秉笔直书,撰写抗战诗文。在《烽火》杂志上发表了《上海战歌》等诗。同时,应邀到广播电台和一些大学发表演说,呼吁以文艺这个武器进行抗日斗争。1937年末,上海沦陷。王统照坚持留在上海参加抗日救亡活动,成为为数不多的留下来坚持斗争的作家之一。他携全家迁往法租界居住,并改名王恂如,在上海蛰居,闭门译著,生活清苦。这时期出版了小说集《华亭鹤》,散文集《游痕》、《繁辞集》,诗集《横吹集》、《江南曲》,译诗集《题石集》等。此后,他边工作边从事抗战文学创作,时间长达7年。1938年,他在上海音乐专科学校任教,后应聘任国立暨南大学中文系教授,同时为《大英夜报》编副刊《七月》,为《文汇报》副刊《世纪风》写稿。1941128日上午,日军冲进上海租界,王统照为学生上了最后一课,要求学生要有志气,要有冲破黑暗的精神。不久,他应聘到开明书店上海编辑部担任编辑。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前夕,王统照举家返回青岛。抗战胜利后,任《民言报》《艺文》副刊主编。19468月任青岛山东大学中文系教授、系主任。他追求进步,大力支持爱国师生的反内战、反饥饿、反迫害斗争。1947年春夏之交,国民党统治区各大城市爆发了反饥饿、反内战、反迫害的学生运动。青岛的学生以山东大学学生为骨干也组织了游行示威,震动全市。在全校大会上,山东大学有的领导对学生的爱国行动横加指责和阻挠,王统照却挺身而出,旗帜鲜明地宣称学生们的行动是爱国的行动,并表示誓做他们的后盾。后来,学生运动遭到镇压,他也因此被解聘。同年,出版小说集《银龙集》。
19497月,王统照赴北平参加中华全国文艺工作者代表大会,受到毛泽东、周恩来等中央领导人的接见,并当选为全国文联委员和文协理事。9月,他出席青岛市第一次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并当选为主席团委员、常务委员会委员。全国解放后,山东大学又聘王统照出任中文系系主任,他愉快地重返校园,为人民执教鞭。在加强文史教学、突出文史特长方面,王统照为山东大学作了有益的工作。19503月奉调到济南,任山东省文教厅副厅长、省人民政府委员。4月,山东省文学艺术工作者第一次代表大会在济南召开,会议选举产生了山东省文学艺术联合会,王统照当选为山东省文联第一任主席,1952年任山东省文化局局长兼省文联主席。19539月,王统照赴北京参加中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二次代表大会,被选为中国文联第二届全国委员会委员;不久又参加全国作协会议,被选为全国作协常务理事。19546月主持召开山东省文艺工作者第二次代表大会并致开幕词。同年,当选为全国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9月,赴京出席了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此后三年又分别参加了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三、四次会议,其中19576月参加四次会议系带病参加,在怀仁堂听周恩来总理作《政府工作报告》时心脏病猝发,被送入医院。同年1129日,王统照不幸病逝于济南,享年60岁。中共山东省委送了挽联:文艺老战士,党的好朋友。其遗骸安葬于济南市金牛山公园。
王统照是卓有成就的小说家、散文家和著名诗人,是新文化运动的先驱,他以自己的创作实践和丰硕成果,充实了新文学的宝库。他一生著述甚多,解放后的主要著作有诗集《鹊华小集》、文学评论集《炉边文谈》等。同时,人民文学出版社、山东人民出版社、香港文学研究社出版了《王统照短篇小说选》、《王统照诗选》、《王统照文集》(16卷)和《王统照选集》等。
著名作家郑振铎在《忆王统照先生》一文中写道:表面看起来,王统照先生是随和得很的人,但他是有所不为的!他是内方外圆的,其实对不正义之事,他从来不肯应付,或敷衍一下,他疾恶如仇。他从来没有向任何罪恶势力低过头。他在山东大学做教授的时候,乃是一盏明灯,照耀着学生们向光明大路走去。他是有所为的!此时此刻,他都是诚心诚意接受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他深知只有和党走一条路,才能正确地走上光明的道路。……在山大教书的时候,他的这种认真负责的态度和精神,得到了大学生们的爱戴。他对学生是那样的喜爱,又是那样的引导着,恨不得把全身的本领,或他所知道的一切,都全部教给他们。当然最重要的还在于:教导他们如何明辨是非,分清敌我,走上革命的道路。” 19571月毛泽东与臧克家谈话时,曾赞扬了王统照的创作精神。毛泽东说:百花齐放了,象王统照这样的一些老作家都发表了许多作品,这很好。
二、大事年表
1913年就读于济南育英中学。1918年考入北京中国大学英文系,同年在《妇女杂志》上发表第一篇白话小说《纪念》。1921年初,与沈雁冰、郑振铎等在北京发起成立文学研究会,提倡为人生的艺术。1922年大学毕业,曾担任大学讲师和中学教员。
1922年发表五四以来最早的白话长篇小说《一叶》,次年又写出《黄昏》。这两部以反封建为主旨的作品,揭露了绅商地主的罪恶,反映了被欺辱的弱女子的痛苦,曾引起批评界的注意。此后长期在上海、青岛等地从事文学活动。
1933年长篇小说《山雨》问世。这部标志着现实主义新发展的代表作,反映了北方农村的帝国主义、封建势力、军阀重重压榨下经济急剧崩溃的现实。因作品暴露了社会黑暗,次年被当局查禁。作者也被迫离沪,自费赴欧洲考察古代文学和艺术。历经英、法、德、荷、意、瑞士、波兰等国,写了长诗《九月风》和《欧游散记》等。
1935年回国后,曾担任《文学》月刊主编辑。抗日战争爆发后,在上海音专、暨南大学教授中国文学,在开明书店作编辑。1945年返青岛,翌年执教于山东大学。1947年为抗议国民党当局暗杀闻一多和镇压学生运动,愤然辞职。此时期写出的诗文多表达对黑暗时局的愤懑和渴望光明的心声。
解放后,历任山东省文联主席,山东大学中文系主任,省文化局局长,民盟济南委员会主任等。抱病勤恳工作之余,出版了文艺随笔集《炉边文谈》,诗歌《鹊华小集》和《王统照短篇小说选》等。1957年病逝于济南。
三、著作目录
一叶(长篇小说)1922,商务
雪潮(诗集)与朱自清,叶绍钧合著,1922,商务
死后的胜利(话剧)1924,商务
春雨之夜(短篇小说集)1924,商务
童心(诗集)1925,商务
号声(短篇小说集)1928,上海复旦书店
黄昏(长篇小说)1929,商务
霜痕(短篇小说集)1932,新中国
北国之春(散文集)1933,神州
山雨(长篇小说)1933,开明
片云集(散文集)1934,生活
这时代(诗集)1934,自印
王统照选集(小说、散文合集)1936,万象
青纱帐(散文集)1936,生活
夜行集(诗歌集)1936,生活
春花(长篇小说)1936,良友;重排本改名《春华》,1948,晨光
山东民间故事(民间故事集)1937,上海儿童书局
王统照短篇小说集 1937,开明
横吹集(诗集)1938,文生
游痕(散文集)1939,开明
欧游散记(散文集)1939,开明
繁辞集(散文小品集)1939,世界
去来今(散文集)1940,文生
江南曲(诗集)1940,文生
华亭鹤(短篇小说集)1941,文生
王统照杰作选(小说、散文合集)1947,上海新象书店
银龙集(短篇小说集)1947,文生
王统照选集 1957,香港文学研究社
炉边文谈(文艺随笔集)1957,山东人民
王统照短篇小说选集 1957,人文
王统照诗选 1958,人文
鹊华小集(诗集)1958,自印
王统照小说选 1959,香港万里书店
湖畔儿语(短篇小说集)1961,香港上海书局
王统照短篇小说选 1980,香港文教出版社
王统照文集(1—61980—1984,山东人民
王统照散文选集 1982,百花
 
王希坚
一、 生平介绍
王希坚(1918-1995),我国当代著名作家、诗人。1918年7月出生于山东省诸城市相州镇。他的父亲王翔千与王尽美、邓恩铭等人一起创办励新学会和济南共产主义小组,是山东共产党组织的创建者和早期领导人之一。王希坚自幼跟随父亲到济南,5岁开始入杆石桥外的成德小学学习。1925年初,转入三合街的育才小学上学。当时正值山东共产党组织初创时期,许多进步青年经常出入王翔千的家,其中就有王尽美。革命志士在街头、广场进行演说以及群众游行的情景,给童年的王希坚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1925年,王希坚随全家回到诸城,在相州王氏私立小学读书。1931年,考入刚刚在诸城建立的山东省立十三中学。在校期间,他表现出强烈的求知欲和广泛的兴趣,不但广泛阅读了鲁迅、郭沫若、茅盾、普列汉诺夫等人的作品,还涉猎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和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九一八”事变后,他和同学一起通过办墙报、谈话等形式,声讨日本帝国主义的罪行,揭露蒋介石的卖国罪行。
1934年,王希坚考入山东省立济南师范。他勤奋读书,成绩优异,文笔尤其出色。1936年,鲁迅先生逝世,王希坚参加了济南师范举行的追悼大会。他还参加过学校地下党支部书记刘清禄(又名安波,音乐家,曾任中央音乐学院院长)组织的世界语学习班,用世界语学唱《国际歌》。
1937年,王希坚在省立济南师范学校毕业,准备报考大学。但是,抗日战争爆发,日军占领平津后,沿津浦铁路大举南下,12月底占领济南。国民党的山东省主席韩复榘率大军不战而逃。王希坚再次回到家乡诸城,任教于相州王氏私立小学。
  1937年春天,长期在东北从事地下工作的共产党人王辩(王希坚的大姐,化名黄秀珍,是山东第一个女共产党员,曾就读于山东省立女师)、赵志刚夫妇回到相州镇开展工作。同年11月,王希坚加入中国共产党,并任相州特别支部委员。
1938年3月,王希坚在共产党的组织安排下进入国民党东北军五十七军一一二师六六七团万毅的部队,在团部宣传队负责编印报纸《火线下》。他每天晚上收听广播,整理材料,刻板印刷,有时还自己动手编写了一些宣传材料和通俗的文艺作品。1941年5月,王希坚调到五十七军独立旅任政治部宣传科科长。1943年8月到山东解放区工作。 解放战争期间,王希坚曾担任山东省农会委员、农会宣传部副部长等职务,并任《山东群众》、《群众文化》等刊物主编。在繁忙的工作之余,他创作了大量反映群众生活的文学作品。反映解放区生活的代表性作品是民歌集《翻身民歌》和长篇小说《地覆天翻记》、《变工组》、《雨过天晴》。《翻身民歌》用贫苦农民的语言抒发了贫苦农民的感情。当时王希坚被誉为“民歌专家”。长篇小说《地覆天翻记》是王希坚的成名作和代表作,也是我国文学史上惟一一部以减租减息运动为题材的长篇小说。因此,有人把王希坚称作“山东的赵树理”。
1948年9月,济南解放。1949年,王希坚随山东省人民政府进入济南。1949年7月,王希坚参加在北京召开的中华全国第一次文代会,被选为第一届全国文协委员。1951年,王希坚调到山东省文艺界联合会,任驻会常委、党组成员、编创部部长等职。同年,王希坚作为中国作家代表团成员访问苏联,回国后发表《苏联参观记鼓词》和诗集《远方集》。1952年2月至9月,王希坚参加中国作家赴朝鲜访问团,采写中国人民志愿军的英勇事迹,发表了短篇小说集《前沿阵地》。1956年,王希坚任山东省文联代理副主席,主持工作。他连续出席第二、第三次全国文代会,还是第一届、第二届山东省政协委员。担任领导职务之后,王希坚不遗余力地培养、扶植文学新人,在山东文学界有口皆碑。
建国初期,王希坚深入胶东沿海农村体验生活后,写出了反映农业合作化运动的长篇小说《迎春曲》。
1957年,反“右派”斗争开始,王希坚为保护好同志,坚决反对按百分比抓“右派”,结果被打成“反党”分子,开除党籍,撤销职务,下放到桓台县劳动改造。但是他没有心灰意冷,仍然坚信美好的未来,相信人民群众。淳朴的桓台百姓对他的友善和关怀使他深感慰藉。
1959年国庆节前后,王希坚摘掉“右派”帽子,重新回到省文联工作,但在政治上仍然备受歧视,多次受到批判。他在《山东文学》做了一段时间的编辑,后来又从事专业创作。长篇小说《雨过天晴》写完后,出版社已经打好清样,但还是被搁置起来,直到十几年后才得以解决。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王希坚被关押批斗,刑讯拷打,备受折磨。1970年,随省直机关“五七”干校下放到泗水劳动,暂时脱离无休止的批斗。
1976年,“四人帮”被粉碎。1978年,中国共产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王希坚恢复了党籍。在同年6月召开的山东省第四次文代会上,他重新当选为山东省文联副主席,并任省文联党组成员,兼任《山东文学》主编,他还参加了全国第四次文代会,并再次当选为理事。后又连续出席省政协第四、五届代表大会,当选为委员。62岁的王希坚开始他生命的第二个春天。
1990年,王希坚离职休养。离休后,他除潜心旧体诗词的创作和诗歌理论的研究,曾任中华诗词学会理事、山东省诗词学会副会长、《历山诗刊》主编等职。同时,还从事山东早期党组织的研究工作。1982年,中共山东省委党史征集研究委员会在主任高克亭的领导下,召开了“关于山东地方党组织创建时期若干问题讨论会”,王希坚被邀请参加,他提供了王翔千在1922年加入中共党员的登记表和《山东共产党的发端》的亲笔文稿原件,为讨论会提供了宝贵的资料。王希坚在《山东党史人物传》丛书发表了他与战友合写的《王翔千传记》,在晚年还为大姐王辩整理了10多万字的回忆文章,同时准备整理诸城早期党员活动的文稿,后因病未能完成。1995年7月6日,因患骨癌病逝于济南。
二、主要著作书目
翻身民歌(民歌集)1946,山东新华书店
说唱朱富胜翻身(鼓词、上下集)1946,山东新华书店
地覆天翻记(通俗小说)1947,山东新华书店
黑板报上写诗歌(诗集)1947,山东新华书店
老会长(鼓词)1949,山东新华书店
民歌百首 1949,山东新华书店
吴家庄抗灾得丰收(鼓词)1950,山东新华书店
自由歌(诗集)1950,山东新华书店
变工组(中篇小说)1950,山东新华书店
进城(快板)1950,山东人民
石头缝里长牡丹(鼓词)1951,山东人民
苏联参观记(鼓词)1952,山东人民
前沿阵地(短篇小说)1952,山东人民
牛瑞山炸坦克(短篇小说)1952,山东人民
看机器(通俗曲艺)1954,通俗读物
小麦粒自述(通俗曲艺)1954,通俗读物
迎春曲(长篇小说)1954,中青
陈老石入社(短篇小说集)1956,作家
远方集(诗集)1956,作家
雨过天晴(中篇小说)1978,上海文艺
 
 
 
情系桑梓
——访教育部诸城籍离休干部宫钧民、王绩夫妇
丁宝志 张桂智
1992年4月和9月,我市教委先后收到两笔来自北京的教育捐资,共计8000元,寄款人是教育部离休干部宫钧民、王绩夫妇。
宫钧民、王绩夫妇系诸城籍人,早年参加革命,建国后在北京工作,离休前都是教育部干部。宫钧民,男,生于1916年,诸城城南人,1937年参加革命,先后在我党领导下的地方抗日游击队、八路军一二九师、冀鲁豫行署等参加革命工作,建国后先后在川东、中央西南局、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央教科所担任领导职务。王绩,女,生于1917年,诸城相州镇相州七村人,是革命先驱王翔千的三女,当代作家王愿坚的堂姐,经历了跟宫钧民大致相同的革命生涯。两位老人在北京工作期间,一直心系故土,热切关注着家乡的教育事业。寄来的8000元钱,是他们离休后,在收入不高的情况下,慢慢积攒出来的。
现在整整10年过去了,两位老人的近况如何呢?这次到北京开会之际,我们看望了他们,带去了教育局领导对两位老人的问候。
2000年3月14日上午,我们来到了位于西单大木仓胡同的国家教育部家属院。我们叩开宫钧民、王绩两位老人的家门,宫、王二老热情地接待了我们。当听说是诸城教育局来人时,两位老人亲切地拉过我们的双手,又是让座,又是泡茶,又是上水果,让我们感受到一股浓浓的乡情。两位老人虽然都已白发苍苍,步履蹒跚,仍是精神矍铄,思维清晰。他们住的是普通的三间旧式楼房住宅,室内略显拥挤。一张老式木床占去了大半个空间,擦拭得干干净净的旧书桌上整齐地摆放着许多报刊杂志,床头正面悬挂着一幅硕大的“寿”字……
寒暄过后,我们转达了诸城教育局领导对他们的问候,并询问二老的身体情况。宫老捋了捋雪白的胡须,告诉我们:“我今年86了,”指了指王绩说,“她刚刚过了85岁生日。这不,墙上的‘寿’字是孩子们送的。”通过与二老的交谈了解到,两位老人虽然经历了无数战火,“文革”期间受到冲击,但是精神状态很好,身体还算不错,只是王绩的听力已经较差。以前部里组织老干部考察观光,两位老人还能参加一些,现在由于腿脚不灵便了,就连北京市里的活动也不能参加了。每天户外活动还挺多,但是不能走得远了,只在近处散散步,回到家里看看报刊、电视新闻节目,还能自己做饭,不用给子女添麻烦。在和我们交谈的过程中,宫老顺手从一摞报刊中间抽出一张《诸城教育》报来,说:“尽管我们的眼睛都有些昏花,但是每当收到你们寄来的报纸,就象见了家乡的亲人一样,总要仔细地看上半天。”
两位老人急切而又仔细地问起家乡教育的发展情况。我们告诉二老:诸城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教育事业,家乡多次被教育部评为教育工作先进县。我们从城乡学校的设置、办学条件的改善,说到现代信息技术教育;从师资队伍建设、适龄儿童入学,说到中考、高考升学质量;从学前教育、基础教育,说到成人教育和职业教育……一连串骄人的业绩,令两位老人兴奋得不得了。
两位老人还绕有兴致地询问了家乡的经济情况。当两位老人听到诸城已经开始修建铁路的喜讯时,便仔细地询问铁路的始、终地点及途径诸城的哪些地方等等。二老赞叹道:“真想不到家乡这些年发展的这样快!当年参加过解放诸城的战役,离开时,看到的是一片战后的瓦砾……”宫老回忆起参加革命前,曾在城南老家教书时的情形,因为日本鬼子的入侵和国内战乱,不得放弃自己所钟爱的教育事业,投奔了革命,从此越来越远离了家乡。残酷的战争破坏了我们的家园,剥夺了无数人的健康甚至生命,更剥夺了孩子们受教育的权利。说到这些情形时,两位老人的神情沉痛而激动。
谈话又回到了教育这个话题上来,宫老语重心长地说:“现在条件具备了,要对发展教育有一个紧迫感。下一代应该接受最好的教育,将来更好地建设我们的国家……”
不知不觉,两个小时的谈话时间很快过去了。
告别两位老人,我们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这些经历了无数战火,为祖国的解放和建设事业做出过贡献的老人们,虽然远离故乡几十年,但依然心系桑梓,热切地关注着家乡的教育事业。作为晚辈,我们只有百倍勤奋、忘我地工作,才能抚慰老人们的心,才能对得起诸城在外人员牵挂家乡一片情!
 
 
中国基础教育网
旺旺英语
中国教师联盟
Manbetx世界杯滚球投注 电话:0536-6096290 Manbetx710万博官网 Email:zcsz@zcsz.com